主页 > imtoken钱包注册 > 为什么年轻人不轻易进入区块链行业(别来币圈)?

为什么年轻人不轻易进入区块链行业(别来币圈)?

imtoken钱包注册 2024-01-07 05:10:53

关于区块链行业的两种刻板印象

人们对区块链行业的印象一般有两个极端:

高端难测:充斥着各种凡人看不懂、人们看不懂的名词,而比特币,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这个行业,价格涨跌难测。妖、鬼、骗子横行:各种山寨币、空气币横行。发家致富,归零只需要片刻。你一上网,头发就断了,你的团队跑了,你的权利也无处维权……

但其实这些印象其实都是对币圈的印象,而币圈是目前区块链行业最热闹的地方。

因此,这篇文章的标题也可以理解为,不要轻易进入与货币相关的区块链项目——不要来货币圈。

为什么这么说?

当你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时,你可能会对区块链行业的招聘感到好奇。

一方面,我对区块链行业本身很好奇。区块链行业的“去中心化”和“全球分布式办公”一直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是大多数员工只能老老实实住在高层或普通办公楼(或联合办公)的集中办公,集中搬砖.

另一方面,这个行业一直充斥着“致富”的神话。谁买了什么币,赚了100倍,三年前公司里看似普通的程序员实现了财务自由,而在开幕会上遇到的人要么是合伙人,要么是上面的VP。投行回来了……

这个行业充满了什么样的怪物?

第一层:前海外投行从业者、前传统金融从业者(也有不少P2P大佬)、其他行业人士、媒体等,主要负责项目研发、宣传、包装,所以该项目看起来又大又豪华。

第二层:KOL、KOC等社区负责人负责项目推广,主要是号召订单。

看似客观理性的分析文章、短视频等,是各方利益交织的结果。在这个行业,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客观。

这在金融界并不奇怪。在一部名为《Steal Yourself》的纪录片中,它还原了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华尔街金融精英与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财经记者之间的互利与妥协。内幕。

这也适用于金融圈不值一提的区块链“币圈”,但游戏没那么先进。

为什么劝年轻人不要进入区块链行业(币圈)?这个行业还太年轻,不能用自己的时间与它赛跑。

这个行业还很年轻。以中国为例,OKCoin和火币成立于2013年,后来者币安一直在打国际品牌,核心技术和运营团队也在中国。它们是在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十多年后才出现的。在两个不同的历史节点,互联网产业成熟,商业模式清晰可见;相比之下,区块链行业是等着吃的,一切都是新的,规则难求,在跨行业合作管理中,不遵守规则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每个人都不按规则玩,你会选择按规则玩吗?答案是模糊的,你不能高估人性。

如果你没有任何社交经验就直接来这里,那一定不是最好的选择。看起来很漂亮,未来的蛋糕也画得很圆,但其实虚幻的价值感会让人温水煮青蛙,因为价值还没有真正被触动过,好像团队一直在努力做皇帝的心仪,知道的人说是,但在外人看来是虚幻的。

这个圈子有什么好玩的?项目的价值是什么?用户从哪里来?项目具体应用在哪里?

答案通常是未知的。

2.与谁战斗的选择更重要。

其次,这是一项不严肃的业务。我不是认真的,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是为了好玩,但大多数情况下,你所见所闻、所经历的都会发现“还有这样的操作”?

具体来说,在各大社区都能看到。小到海报,大到与项目高管的 AMA(在线问答),你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币圈的人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们的名字是假的/昵称/英文名字。很少有人会以真名和姓氏站出来说:“我是这个项目的创始人和合作伙伴。”

比特币在 2020 年 3 月 13 日暴跌 40%。“数字黄金”的故事似乎即将结束。今年年初似乎是一些数字货币白皮书的大纲。全球疫情,美股暴跌……人们一直在从一种信念转向另一种信念,不断改变着危机中求生的思维。

任何行业都有灰色,只是因为规则和法律限制了这些不合理的地方。现在区块链行业的每个人都想成为制定规则的人。这个行业如果有朝一日要整顿,不是靠某个项目、某个交易所、某个矿场、某个技术的努力,而是整个区块链行业的方方面面都要努力去污名化。或许首先是从交易所抵制上老机币开始的。

3.简述币圈运作的本质,从0到1,再从1到0

币圈项目最基本的职责分工:技术、运营、市场

如果把整个项目看成一个工厂,那么技术生产硬币,操作包装硬币什么是区块链?简单来说,市场分发硬币。

技术团队,不用说,是一个项目的基础。一旦代码完成,硬币就会出来。

运营团队主要负责推广,形式多样,只要有市面上的和没被封杀的,SEO,社交媒体,社区,内容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短视频,也可以是H5、长图、海报等,运营团队细分的话,包括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社区运营等,不管多少人,多少人工作类型和团队目的 产品(硬币)按外观包装,然后上市、销售和融资。

营销团队,有时候市场和运营并没有完全分开,市场的职责可能更外在。外部品牌合作、媒体合作、社区合作等都在责任范围内。

看来运营是肮脏的工作,市场的工作更光鲜。市场大佬出现在朋友圈AMA海报上的概率远大于运营大佬。

技术、运营和市场共同合作,从零开始生产、开发和销售硬币。从0到1的过程都是经历过的。如果在交易所,这个从 0 到 1 的过程可能会略有不同。有些交易所有专门的项目孵化团队,听起来很玄妙,但可以简单理解为自产自销,从无到有到上市。如果交易所有自己的流量,用户基础好,就不用担心项目怎么卖了。 ,卖多少钱。

那么,从 1 到 0 发生了什么?

币圈变化太快,变化如下:

市场变化大,周期快。在十多年的传统金融市场周期中,数字货币市场可能会在一个月内为你完成。上个月比特币还是10000美元,现在直接砍到5000美元。 ,不敢说,不敢问。

政策形势不明朗。区块链行业的政策经常变化,时而收紧,时而放松。总的来说,国家大力支持区块链技术,比如区块链溯源、牌照、票据上链,金融有央行数字货币DCEP研究……但普通代币的发行和销售一直都是一直处于未知状态,但众所周知该命令禁止 1C0。那怎么说明这个项目不是1C0呢?去年走红的IEO是不是变相的1C0?这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看一个行业,除了要明确正常的商业模式,还要把控行业的政策走向。像前几年流行的P2P、现金贷……这些业务前期为投资者赚了很多钱,但也有人拼命赚钱不花钱。最后,竹篮空了。当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时,风险很大,最终格局基本形成,领头羊企稳,小罗只能拼命追赶,不能喝汤。

综上所述,由于市场条件和政策的变化,币圈项目本身也变得扑朔迷离。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区块链信仰,否则很容易被这些冒烟的声音扰乱。

零个人价值:

我是谁?我该怎么办?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灵魂的三个问题……

项目从0到1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退出和提升的过程。当达到这个高峰时,你的个人价值实际上已经被这个项目耗尽了。

这些经验在其他行业甚至可能一文不值。

你为什么这么说?交错如山,外界对区块链行业的目光在本文开头就已经明确。区块链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运作方式对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没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区块链概念太新,很多概念无法落地,操作样本太少。不像传统行业往往有几亿的营业额和几百万的GMV,小项目的日活跃度可以超过两位数,被认为是庸医。

当然什么是区块链?简单来说,没有必要对跨行业个人价值归零问题过于执着,改掉区块链行业野心太大的坏习惯,养成把每件事都做到极致的好习惯,脚踏实地,勤奋好学,这个宇宙法则无处不在。

资产归零:

一个币圈项目的最后,无非就是在交易所上市。无论大小,都考虑在二级市场上满足受众。至于表现,则取决于其背后的市值管理和社区呼唤能力。至此,1个币圈项目已经完成。至于什么时候归零,我觉得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你听说过你身边的人因为一些内幕消息而变得富有,那么你也听说过有人因为合同而破产。或者,那个人太贪心了,身价快过亿的时候没及时套现,还跟大家一样继续搬砖。

币圈朋友把我推到了他以前同事创建的微信公众号,里面明确介绍了他在2017年做过代理投资。在币圈最火的时候,代理投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就像一个经纪人,在项目和用户之间匹配交易。是1C0早期的状态。

币圈最怕的不是不要脸,而是脸皮薄。当你看到一些项目币和山寨币铺天盖地的宣传时,一定要记住,只看,不要买。

一点想法

(在知乎发文章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时修改,有新的想法可以及时更新。我特别喜欢这个,以下是更新内容。)

几天没看,发现确实有朋友留言社区运营。说一下我之前遇到的类似情况。

海外社区运营一般包括Telegram/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ddit/Github/Medium/Youtube等平台的运营。如果你有一定的外语基础(不仅限于英语),这种工作在技能上并不难。难点在于你要不断关注热点,不断跟进社区反馈。通过收集热点-创建话题-用户反馈-引导话题-...一系列操作动作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调整。

这种操作对于熟悉平台的朋友来说并不难。如果他们是这些平台的重度用户,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如果没有,那就先研究各个平台的特点。

Telegram:即时聊天工具,可由机器人管理。应特别注意垃圾广告的处理,注意与产品保持沟通。如果用户反映产品卡顿、无法登录、提现缓慢等问题,肯定会在群里有所反映。 ,这个时候客服和社区管理员一定要马上出现,否则会引起舆论的混乱。

Twitter:国外版微博、蹭热点、发布官方活动公告等

Facebook类似于Twitter,因为FB太难用了,基本上跟Twitter内容同步就好了。

Instagram:以图片为导向,如果可能的话,让图片更漂亮,学习Instagram博主的文字布局,以及同类别账户的hashtag。 Instagram 和 Twitter 图片大小不同。

Reddit:感兴趣的话题BBS论坛,不过看了下,区块链的人气不是很高……

GitHub:如果项目是技术导向的,请在此处发布更多有关项目节奏和发展的信息。

Medium:理解为国外版本的博客。长文、日报、周报、月报、项目进展……都可以在这里发表。

Youtube:你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邀请 Youtuber 一起制作(取决于你的谈判技巧)。

以上,能做好的项目并不多。不同国家的社区最好有当地人做本地化翻译和校对。

社区运营的本质是内容。内容包括产品本身和呈现方式。如果产品本身就是胡说八道,无论怎么展示,最终都会给用户带来空气,那么回到主题,如果只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硬币,而不是任何真正的技术或真正的应用,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你的介绍?你应该有一些数字。

不得不说,这个行业能吸引的用户和流量真的很有限。比如知乎上,如果同一篇文章是关于电商或者消费的,流量会高很多,因为关注区块链的人并不多。很少……和传统的互联网运营或者电商运营相比,嗯……也许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那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墙内墙外,根本没有了解.

问了很多在币圈工作的朋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钱。一方面,同样的经验被转移到了其他领域。短期来看,币圈薪资水平略高。另一方面,有一种“赌博”的心态,想利用所谓的网络和信息,获取第一手的投资信息。但100%保证的是,当你有这种心态的时候,你绝对是韭菜。

有一天在群里看到刘长勇博士对加密货币的评论:

不断扩大的过度金融化是法定货币系统的慢性病。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的基本任务和比较优势之一是根除法定货币系统的这种慢性病。然而,加密货币过早地引起了传统金融的关注和追捧,导致了去中心化加密货币本身过度金融化的病态,各种中心化加密货币更是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都会随着法币体系矛盾的爆发而受到冲击。

当前,我们应该回归密码共识的本来面目,回归到以非对称密码学和分布式共识构建更加安全、高效、自由的数字经济的正确道路。

这个加密不是另一个加密。比特币现在只有 11 岁,但许多其他山寨项目幸运地活到了 2020 年。

至于区块链技术,其实与货币本身无关,只是初步以比特币的形式表现出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就像互联网时代一样,从门户网站开始,谁也不知道会以各种形式收场。引用著名经济学家朱家明的话:

区块链不是经典案例,因为它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案例,也不是社会科学案例,也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应用科学”案例。这是一场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相互叠加的“范式”模式革命。

我们现在能想到的一些应用,一些支付交易结算系统、政府事务、数字版权、供应链中使用的区块链技术,都是这项技术的垫脚石。区块链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改变社会,而不是用币圈这些混杂的概念来扰乱社会秩序。